判断是否患上骨质疏松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症状表现、风险评估工具、影像学检查、血液和尿液检查等。
1.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髋部、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该检测能精准反映骨量流失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疼痛,以腰背部疼痛多见,还可能有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表现,甚至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发生脆性骨折,如椎体、髋部骨折等。
3. 风险评估工具:如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等,通过简单问题评估患病风险,便于初步筛查。
4.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椎体变形、骨质稀疏等表现,但对早期骨质疏松诊断敏感性低;CT和MRI能更清晰显示骨骼细微结构,有助于诊断复杂部位骨折和评估病情。
5. 血液和尿液检查: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以及尿钙、尿磷等,有助于了解骨代谢状态,辅助诊断骨质疏松及排查其他疾病。
日常生活中要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适度运动,多晒太阳。若怀疑患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