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定量CT、生化指标检测、脆性骨折评估等可用于检查是否患了骨质疏松。
1.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特定骨骼部位的骨密度,如腰椎、髋部等,能准确反映骨量流失程度,结果以T值表示,T值≤-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该方法精准度高、辐射量低,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与诊断。
2. X线检查:能观察骨骼形态、结构,骨质疏松时可见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等表现,但早期骨质疏松骨量丢失不明显时,X线可能无异常发现,一般用于初步判断骨骼整体状况,对明显的骨质改变有提示作用。
3. 定量CT:可对骨骼进行三维成像,更准确地测量骨密度,尤其适用于评估松质骨,能发现早期细微的骨量变化,不过费用较高、辐射剂量相对较大,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4. 生化指标检测: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指标,了解骨代谢情况,辅助诊断骨质疏松,某些特殊类型的骨质疏松还需检测特定指标,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5. 脆性骨折评估: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若发生过轻微外力作用下的骨折,如轻微跌倒或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椎体、髋部等部位骨折,高度提示骨质疏松可能,结合其他检查可明确诊断。
若怀疑患有骨质疏松,应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适度运动,多晒太阳,戒烟限酒。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