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自学中医很久了,发现很多方子,都可以同时治疗虚实夹杂的辨证情况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比如,治疗脾虚+气滞的一些方子,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既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健脾益气,又配伍木香、砂仁、陈皮等理气行滞
我一直在想,治疗虚证和实证的药,同时下,为什么不会冲突呢?难道不同的单药,它们会自动去治疗适应人体不同的部分,自动去补和泻,中药材如何能这么智能化,靶点特异式治疗?
病情分析:
中医治病最讲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指导意见:
一个人脾虚又兼有气滞,当然要采取健脾益气兼理气的治疗方法了,这二者本身并不会有什么冲突,补气以健脾(补气药物的作用),行气以消滞(行气药物的作用),这是根据药物自身的特点来的,中医就是这样看病的。
中医经常会遇到两个病机是矛盾的,同时存在,整体和局部的病机是矛盾的很常见啊,比如,只打个比方,如果病人整体阴虚,但是肝胆局部又处于湿热状态,如果作为中医的业余爱好者,不能开汤剂的情况下,就没有办法同时照顾到两个病机,一次只能解决一个病机。其实,我觉得,即便是有经验的医生,在治疗矛盾证型的时候,效果也不见得就好。 对吗? 非常感谢。
人患病并不总是那么单纯的,事实上大多数时候病机是复杂的,但复杂并不等于矛盾。中医是善于处理复杂且看似矛盾的问题的。比如,治疗阴阳两虚,将滋阴的药物与温阳的药物同时使用,如金匮肾气丸;再如治疗痞证的半夏泻心汤,既用苦寒的黄芩、黄连,也同时使用辛温的干姜、半夏,这两类药物性质正好相反,但临床疗效却是非常好。应该说中医的主流还是汤剂,中成药由于成份固定,适应症是比较窄的,这是它的局限性。
病情分析:
情况已悉:这就是中药组方的优势和特长了,药物之间的四性五味,会相互作用的。
指导意见:
建议:这也是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司外揣内,相互作用而调和适中产生的多功能效果。
非常感谢,你的回答,我的疑问: 一些方子有双向调节作用,比如: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热中有寒,寒中有热;六味地黄丸 三补三泻 熟地、山药、山茱萸,三补,配以丹皮、泽泻、云苓,三泻相反用处的药物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不会彼此冲突,都是因为有药物归经,这个原理吗?那,这不是比西医,按照药物化学成分,来起作用,要先进上千年了。
是的,有的时候需要四诊合参,抓主要矛盾的。有时候从归经上看,这两个药物是协同作用的,但需要配伍的,相反的药物也不是不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方子中的。
病情分析:
呵呵,这个由于中药归经不同,它们在一起各行其道,比如黄连黄柏都是寒凉药品,但是黄连清心肺胃之火好,黄柏清肾膀胱火好。
指导意见:
中药用的好,可以治疗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真的能够“智能化,靶点特异式治疗”
以上是对“药物的归经原理有那么先进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非常感谢,你的回答,我的疑问: 一些方子有双向调节作用,比如: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热中有寒,寒中有热;六味地黄丸 三补三泻 熟地、山药、山茱萸,三补,配以丹皮、泽泻、云苓,三泻相反用处的药物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不会彼此冲突,都是因为有药物归经,这个原理吗?那,这不是比西医,按照药物化学成分,来起作用,要先进上千年了。
对,本来中医理论就是比较科学的,但是在崇洋媚外人和别有用心人眼里说中医落后,导致中国老百姓现在都普遍不怎么相信中医中药,导致看病难 看病贵
病情分析:
其主要是遵从君臣佐使,七情配伍等理论,
指导意见:
举例:虚证功能减退,经脉不利容易导致气血郁结,流通不利,补气时,因脏腑虚弱功能减退,补养气血时,使用行气药或利湿药,不致气血壅滞,而导致新的疾病发生或加重疾病。
相反用处的药物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不会彼此冲突,都是因为有药物归经,这个原理吗?那,这不是比西医,按照药物化学成分,来起作用,要先进上千年了。有些大处方,一个方子中,同时有很多味药,它们之间的组合,难道就没有冲突吗?
中药药性、归经是上千年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就像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等等,人与人,人与自然,事物之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情,都是相互依存,互利互惠,彼此存在的,相互制约,中医理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妨多看看中医基础理论,或许受益匪浅,相互贯通,才会更好的理解。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