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本次发病及持续时间:2月
目前一般情况:时而轻度疼痛
病史:无
概述系胆囊慢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慢性胆囊炎.本病大多为慢性起病,亦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来.临床上可无特殊症状.病因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胆石症的基础上,且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其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1.感染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病变较轻者,仅有胆囊壁增厚,重者可以显著肥厚,萎缩,囊腔缩小以至功能丧失.2.梗阻性胆囊炎.当胆囊管阻塞(结石等)时,胆汁潴留,胆色素被吸收,引起胆汁成份改变,刺激胆囊发生炎症.3.代谢性胆囊炎.由于胆固醇的代谢发生紊乱,而致胆固醇沉积于胆囊的内壁上,引起慢性炎症.诊断一、病史提问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多发生在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腹痛常发生于餐后,但亦可于饮食无关,疼痛常呈持续性.可伴有反射性恶心,少有呕吐及发热、黄疸等症状.可伴有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并于进油腻食物后加重.在急性发作或结石嵌顿在胆管时可有急性胆囊炎或胆绞痛的典型症状.问诊时应询问既往有无反复发作胆绞痛的病史、起病急缓、疼痛的部位、性质特点、放射方向、时间及伴随症状.2、体检发现右上腹部压痛,急性发作时同急性胆囊炎的表现.部分病人可无阳性体征.3、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胆囊炎的实验室检查相同,无急性发作时可无异常改变.B超检查可探知胆囊的大小、壁厚薄、有无结石等.口服胆囊造影检查可观察胆囊收缩功能是否存在、胆囊内有无结石等.4、应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相鉴别.治疗治疗总则1、如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症状反复不缓解,无其它严重疾病,可开住院证收住院行外科手术治疗.2、如病人不同意手术或症状较轻无反复发作者,可内科保守治疗.嘱病人平时低脂饮食、可口服消炎利胆片6片每日3次或33-50%硫酸镁10ml每日3次,另外可口服一些溶石或排石的中药治疗.3、如病人有急性发作,按急性胆囊炎处理(详见急性胆囊炎).具体治疗方法1.采用内科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方法:内科治疗主要是消炎利胆的方法,如消炎利胆片、利胆醇、舒胆通、胆通、去氢胆酸以及熊脱氧胆酸等,有些病人有效,但难根治.2.外科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方法:反复发作胆绞痛、胆囊无功能、有急性发作,尤其是伴有结石者,应手术治疗.80%的胆囊癌并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可起到预防胆囊癌的作用.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劳累、气候突变、悲观忧虑均可诱发此病急性发作.常服用利胆药物及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注意事项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约有70%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该病症状常不典型,绝大部分患者有胆绞痛病史,尔后有厌油腻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也有时有右上腹和腰背部隐痛或不适,但很少有畏寒,高烧和黄疽.慢性胆囊炎的治疗要依据起病的因素及合并症等因人而异,针对具体病情,采用适当灵活的治疗原则.慢性胆囊炎如能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控制.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降低,可引起反复发作.少数长期慢性胆囊炎及合并胆道结石阻塞的患者,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或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慢性胆囊炎的膳食,应根据病情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半流质食物或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软食.低脂肪:指脂肪总量以20-30克/日为宜,并把这些脂肪总量分在各餐中.低胆固醇:指忌食用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脑,肝、肾及鱼子等,因鱼油中含大量多烯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所以平日可多食用些鱼类食物;蛋白质:蛋白质食用要适量,每日50-70克,足量的蛋白质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但过量的蛋白质会增加胆汁的分泌,不利于胆囊炎性组织的修复.碳水化合物:慢性胆囊炎的病人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易消化,利用率亦高.但过于肥胖的人患胆囊炎,同时合并有冠心病或高脂血症时,则需要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包括主食及含糖糕点,糖块的摄入,以利于减轻体重.大量饮水.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水量的摄入,以利于胆汁的稀释,减少胆汁滞积.忌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品.少量多餐.避免便秘发生,因其能影响胆汁的排出,所以适当用些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此外还可采用如下饮食疗法:金钱败酱茵陈茶: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克,煎汁1000毫升,加白糖适量温服代茶饮.鸡蛋汁黄瓜藤饮:黄瓜藤100克,洗净煎水100毫升,新鲜鸡蛋1个,取汁冲服.萝卜汤:取新鲜萝卜1个,切成小块,适量水,放少许食盐,共煮之,取汁饮用,每周3次服.
温馨提示: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