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般在存在高凝状态等特定情况下需要抗凝血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感染等因素,会导致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容易使血管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流到达肺部,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心肺功能的损害。抗凝血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抑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阻止血液凝固过程,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那些存在明显高凝指标异常,如纤维蛋白原升高、D-二聚体升高等,以及有过血栓形成病史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抗凝血治疗能有效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通过预防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可避免心肺功能的急剧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在进行抗凝血治疗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因为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比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所以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