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属于乙类传染病。通常潜伏期为3 - 15天。
乙类传染病是指需要严格按照相关防控措施进行管理的传染病类型。因为其传播性和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处于一定水平,既不像甲类传染病那样传播迅猛且危害极大,也并非传播风险和危害程度较低的丙类传染病。登革热具备较强的传播能力,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扩散,若防控不当,易引发局部流行,对社会和公众健康造成较大影响,故而被归为乙类传染病。
登革热感染后,患者一般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肌肉和关节剧烈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疹,多在发热后2 - 5天出现,分布于四肢、躯干等部位。严重的登革热可能引发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甚至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日常生活中,预防登革热要注意防蚊灭蚊。清理家中积水容器,定期更换花瓶和花盆托盘里的水,减少蚊虫滋生地。在户外活动时,可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蚊剂。若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争取早日康复。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