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治疗中监测体温可从监测频率、测量部位、记录方式、异常处理、医护协作方面着手。
1. 监测频率:在登革热治疗初期,病情不稳定时,需每1 - 2小时监测一次体温,以便及时捕捉体温变化趋势;随着病情逐渐稳定,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调整为每4 - 6小时监测一次。
2. 测量部位:常用的测量部位有腋下、口腔和直肠。腋下测量较为方便、安全,适合大多数患者;口腔测量能较准确反映体温,但不适用于意识不清或不配合的患者;直肠测量结果更接近人体深部体温,多用于婴幼儿或不能配合的患者。
3. 记录方式:需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体温数值、测量时间、测量部位等信息。可采用表格形式记录,清晰直观,便于医护人员分析体温变化规律。
4. 异常处理:若体温超过38.5℃,需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遵医嘱使用退烧药;若体温持续不下降或伴有寒战、抽搐等症状,需立即通知医生。
5. 医护协作:护士负责按时准确测量体温并记录,医生根据体温变化及其他症状综合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双方需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登革热治疗期间监测体温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安排,按时测量体温。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