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尿液在排出后 1-2 小时就不适合做尿常规了。
尿液排出体外后,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尿液中含有各种物质,包括细胞、蛋白质、微生物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比如,尿液中的细胞会逐渐溶解破坏,红细胞可能会破裂,白细胞也会出现形态改变,这就会影响对尿液中细胞成分的准确检测。而且,尿液中的细菌会利用尿液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细菌数量增多会干扰检测结果,导致一些指标出现偏差。
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长,除了细胞和细菌的变化外,尿液的酸碱度也可能发生改变。因为尿液中的一些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影响对尿液酸碱度的判断。另外,尿液中的一些有形成分可能会发生沉淀或溶解,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例如,结晶物质可能会沉淀,导致检测时发现结晶增多的假象;而一些原本溶解的物质可能因为放置时间久了而析出,影响对其他成分的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尿常规检查时,尽量在尿液排出后尽快送检。如果无法及时送检,也应将尿液妥善保存,比如放在低温环境下,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放置太久。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留取尿液标本,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