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在乙肝的传播途径中,母亲对婴儿的传播(称母婴传播)占其首位,约40—50%的乙肝人员是通过这一途径被传染的.在九十年代以前子女因此而患乙肝还可另当别论,而在今天因未采取预防措施而被传染,那将会悔恨终身.阻止乙肝母亲对其婴儿传染的方法,称为母婴传播阻断,只有采取这一措施,才能使绝大多数婴儿免受传染,其具体方法如下:
1,一般方法: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针(10—20微克)乙肝疫苗,一个月时(满月),从小儿足跟采取一滴血液化验,看其有无乙肝.倘若没有,立即注射第二针(10—20微克)乙肝疫苗,六个月时,再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倘若已有乙肝,也就没有必要再注射第二,第三针乙肝疫苗了.采用本法,可使约85%的婴儿不被传染成乙肝.
2,较好方法: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化验乙肝病毒在母亲血液中的含量[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效价],若HBsAg效价在1:10000(ELISA法)以上时,则要采用人工的方法喂养(切不可用嚼过的食物)婴儿,若HBsAg效价在1:3000以下时,方可采取母乳喂养. 采用本法,可使约90%的婴儿不被传染成乙肝.
3,更好方法:婴儿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一针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两周时再注射一针乙肝疫苗.根据满月时婴儿足跟血化验是否被传染成乙肝,决定是否再注射第二,第三针乙肝疫苗;根据乙肝病毒在母亲血液中的HBsAg含量,决定是否采用人工喂养.确定是否人工喂养,也可采取母乳直接化验,其表面抗原效价在1:16以上者,最好采用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以避开婴儿出生后首月的高危传染期,一个月后如产妇仍有乳汁者,则无论婴儿有无乙肝,均可恢复母乳喂养.本法可使约95%的婴儿不被传染成乙肝.
有人根据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中和乙肝表面抗原的理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其怀孕的第7,8,9月份,分别注射一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其实,给乙肝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母婴传播阻断起不了作用,因为虽然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有中和作用,但是所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量根本无法和全身乙肝病毒的量相比,这就像将一匙酸倒入一桶碱液中一样(数量上的对比).即使是中和了点点的乙肝病毒,乙肝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还会通过复制或称繁殖(有生命力)得以补充,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无生命力)就像无源之水;而乙肝人员体内的乙肝病毒却是一支有生力量,被免疫球蛋白中和掉的乙肝病毒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所以,孕妇打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白花钱,干遭罪.
可以. 产妇在乳汁中能检出HBsAg,但未见有在乳汁中检出HBVDNA的报告,故其乳汁是否有传染性尚不能定论,只要母亲乳头不破溃出血,母乳喂养是可以的.但喂奶前母亲应用肥皂流水洗净双手,以减少接触传播的机会;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丙肝产妇和丙肝抗体阳性产妇的乳汁中存在丙肝病毒可能性小,可以给婴儿喂奶,但如果乳头有破溃出血,则应停止喂奶.需要指出的是,肝炎产妇的唾液中有肝炎病毒存在,故产妇不可口对口给孩子喂食,并要注意消毒隔离.稳当起见就人工喂养,小孩一样的长得好.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都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体液传播包括输入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使用了不洁净的注射器,刷牙,静脉吸毒,拔牙时所用的器具上有乙肝病毒等情况.这类传播多是经穿刺(如注射),皮肤破损而接受了带有病毒的血液,血制品和体液所致.其体的传播行为如下: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和各种体液排至体外,如唾液,乳汁,汗液,精液,尿液等.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用过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手术器械和其他进入人体的检查器械,未经消毒或有效消毒就供他人使用,可以造成乙型肝炎的传播.另外一些公共场所中使用的物品也有可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但这些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剃须刀,指甲刀,文身,文眉及文眼线等器械.因为这类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损伤皮肤,沾染上人的血液或体液.如果此人的血液或体液带有乙肝病毒,所用的物品未经消毒就给另一个人使用,肝炎病毒就从这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乙肝病毒只有进入血液了,才会传染.如果与乙肝病人面对面说话,其带有细菌的唾液如果附着在正常人身体上破损的地方,而且进入了血液,正常人才有可能会被传染上乙肝.
随着献血人员的筛选,血制品的净化和一次性注射器及针灸针的推广,经注射传播肝炎所占的比重本应有所下降,但由于筛选方法灵敏度的限制以及注射毒品的传播方式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今后经注射传播的方式仍将占主要地位.HCV 感染主要通过输血而获得,占输血后肝炎中的90%.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赫膜而传播乙型肝炎.散发性,非经输血获得的HCV 感染,主要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和注射等方式传播.
以上是对“慢性肝炎的妈妈可以带宝宝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肝炎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