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主要症状:受凉或劳累之后坐骨神经疼
发病时间:受凉劳累之后
化验检查结果:无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无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
病情分析:
你好,你才24岁,不知道你是不是确定你是坐骨神经痛.一般情况坐骨神经痛多是由于年纪比较大的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的.
指导意见:
坐骨神经痛主要表现有,肾区,大腿痛,对是跳痛,期间的疼痛多数时候可以放射到小腿.这才是比较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建议,如果是神经痛,最好是到医院尽早处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生活护理:
查明病因后对症处理.
病情分析: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指导意见:
你这种情况可以在家休息休息,卧床休息,特别是椎间盘突出早期卧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
生活护理:
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
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
病情分析:
坐骨神经痛 (sciatica)
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指导意见:
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病员仰卧,先屈髋及膝成直角,再将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痉挛,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病员仰卧,下肢伸进,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如腰旁点,臀点,国点,踝点及跖点等.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干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放射方向,加剧疼痛的因素,减痛姿势,牵引痛及压痛点等诊断不难但确定病因十分重要.
一,腰椎间盘突出:
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二,马尾肿瘤: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常为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发展为双侧.夜间疼痛明显加剧,病程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鞍区感觉减退.腰椎穿刺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甚至出现Froin征(脑脊液黄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确诊.
三,腰椎管狭窄症:
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
四,腰骶神经根炎:
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失.
另外,还需考虑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经痛时,应注意有无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关节,髋关节,盆腔和臀部的病变,必要时除行腰骶椎X线摄片外,还可行骶髂关节X线摄片,肛指,妇科检查以及盆腔脏器B超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生活护理:
治疗;
一,卧床休息:
特别是椎间盘突出早期卧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
二,药物治疗:
西药: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复.
中药:外用贴剂,如立正消痛贴等纯中药外敷药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理疗: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慢性期可用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一)
【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天寒方.
(二)
【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广振方.
(三)
【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冲方.
(四)
【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五)
【辨证】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出处】李述文方.
(六)
【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
【出处】王健民方.
(七)
【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广里方.
(八)
【辨证】寒热瘀阻.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
【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
【组成】川牛膝60-12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细辛4-6克,苍术10-15克,独活10-15克,土鳖虫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宋新家方.
(九)
【辨证】气血两虚,寒湿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组成】党参60克,当归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续断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条,蜂房2只.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出处】章次公方.
(十)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
【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方名】痛痹汤.
【组成】乌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鸡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石正仿方.
(十一)
【辨证】风寒湿痹,阻滞经络.
【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
【方名】新方桂枝汤.
【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枣5-10枚,北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川牛膝10-15克,独活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志斌方.
(十二)
【辨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
【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
【方名】当归回逆汤.
【组成】全当归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细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独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龙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条,防己10克,川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绍裘方.
(十三)
【辨证】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
【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乌汤.
【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参30克,制川乌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祝汉臣方.
(十四)
【辨证】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名】加减阳和汤.
【组成】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尚尔寿方.
(十五)
【辨证】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
【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罂粟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玉明方.
以上是对“坐骨神经疼”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你好 上述情况要考虑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有关
指导意见:
建议结合CT检查确诊,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腰部理疗,牵引,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推拿等;保守治疗3-6个月以上,症状无缓解或又复发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髓核摘除术和髓核成形术(视情况而定),
生活护理:
平时应注意尽量少做弯腰动作,并注意上下床动作,配合腰背肌锻炼,这样对一些病人是有效的,可以防止症状的复发.
病情分析:
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指导意见:
建议上医院进行检查治疗.1,药物治疗:
西药: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复.
中药:外用贴剂,如立正消痛贴等纯中药外敷药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理疗: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慢性期可用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生活护理:
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
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
病情分析:
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指导意见:
一,卧床休息:
特别是椎间盘突出早期卧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
二,药物治疗:
西药: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复.
中药:外用贴剂,如立正消痛贴等纯中药外敷药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生活护理:
注意事项
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
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