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吃母奶,老消化不好.
出生后2个月开始有这种现象.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吃妈咪爱和蒙脱石散也不见好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尽快看好病.
病情分析:
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病,多发病.夏秋换季时节,天气时暖时热,腹泻的小儿就会多起来,且以2岁内的婴幼儿多见.孩子腹泻的原因以感染最为常见.另外,小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母乳或某些食物过敏,也会引起腹泻.
指导意见:
母乳喂养可防腹泻
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种小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除患结核,心肾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应提倡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母乳喂养可预防小儿腹泻.
及时补液防脱水
小儿腹泻大多起病很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在家中,家长可在500毫升开水(或米汤)中,加入20克白糖(两平匙)和1.75克食盐(半啤酒瓶盖),做成口服补液.由于腹泻的孩子对液体的需求量比平时增加,所以在一开始时就要鼓励孩子多饮.小于2岁的孩子每次腹泻后可补充口服液50至100毫升,每天的摄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岁者,尽量多饮,每天摄入量不少于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预防脱水.若孩子已出现脱水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在途中应不断补充口服液体.
按时添加辅食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不论母乳或人工喂养儿均应按时添加辅食,以满足营养需要.添加辅助食品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要在婴儿逐渐适应新的食品后,才渐次增加其他食品.具体而言,添加辅食时,要注意婴儿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种,从少至多,逐渐增加.一般在出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维生素C及D,2至3个月加菜汤,奶糕或米糊,4至6个月添加蛋黄,肉末及碎菜等.
注意饮食质量
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多或过早喂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浆补充,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增强体质
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
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小儿腹泻.
请勿滥用抗生素
实际上小儿腹泻约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
不必禁食,多补水分
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腹泻就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聪明地对孩子禁食,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会加重体内脱水程度.因此,腹泻时不必禁食,应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牛奶,肉汤之类.
胡萝卜泥能治腹泻
婴儿腹泻时,若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饮食上给予胡萝卜泥分次服食,有助于病情康复.取新鲜胡萝卜适量,洗净切碎,加水煮烂,然后取出胡萝卜捣成糊状即成(煮胡萝卜的水留作备用).食用时,每100毫升煮胡萝卜的水中,加入5至10克(约一小匙)胡萝卜泥.进食量主要根据婴儿的食欲,可按平时的食量喂给.一般来说,婴儿喂食胡萝卜泥2至3天,大便即可成形.
对腹泻小儿的护理要点
记录患儿大便,小便和呕吐的次数,量和性质.就诊时带上大便采样,以便医生检验,诊治.
腹泻患儿往往易脱水,加之饮食控制,易畏寒,若出现四肢厥冷,体温不升,可用热水袋保暖.使用热水袋要注意不要烫伤患儿.
腹泻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应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揩洗臀部(女孩子应自前向后冲洗),然后用软布吸干.可涂以鞣酸软膏,或复方硫酸铜锌软膏,防止产生红臀.
腹泻患儿由于使用较长时间的抗菌素,可使口腔霉菌生长而发生鹅口疮,因此要多喂开水以清洁口腔.有呕吐时可用棉花蘸温开水清擦口腔.已发生鹅口疮可在患处涂以1%龙胆紫药水.
重型腹泻,或轻型腹泻但迁延不愈,患儿逐渐消瘦,全身症状加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腹泻未愈,又发生肺炎或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也应及时就诊.
卫生及护理
婴幼儿的衣着,应随气温的升降而增减,避免过热,夜晚睡觉要避免腹部受凉.夏季应多喂水,避免饮食过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经常进行温水浴.
加强体弱婴幼儿护理: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小儿应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各种感染.对轻型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拖延成为重型腹泻.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泻易引起流行,对新生儿,托幼机构及医院应注意消毒隔离.发现腹泻患儿和带菌者要隔离治疗,粪便应做消毒处理.
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方谱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招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
如果一天拉的次数少于4次,可以只吃妈咪爱,放入40度以下的奶中,一次一代,24小时吃一次,也可以是一次半代,12小时一次,但是剩下的半代要扔掉,因为里边是益生菌,开代后时间长就失效了.如果一天多于4次要在吃妈咪爱的基础上加入斯密达,也是加入奶中,不影响药效的,为了防止孩子喝不完奶影响药效,可以先把药放入少量奶中给宝宝吃,吃完后再喝没放药的奶.另外最好能做个大便化验看看是不是细菌感染,如果是的话还要吃消炎药,要注意拉的次数,拉多了要及时给宝宝补液防止脱水.
病情分析:
婴儿腹泻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胃肠炎
胃肠炎(也称为肠胃感冒)是胃和肠道的一种炎症,可以引起婴儿,儿童和成人的腹泻.胃肠炎很常见,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原是轮状病毒,由于腹泻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好发于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宝宝拉肚子,并伴有胃痉挛,呕吐,低烧,那很可能是胃肠炎.请注意,如果宝宝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会失去很多水分
细菌感染
严重腹泻(有时伴有呕吐),同时有腹痛,血便,发烧,往往是病毒或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这种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严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类里含有的大肠杆菌引发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就应该带他去看医生.医生会给他做检查,还可能会做大便培养来看看是否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寄生虫
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腹泻.比如贾第虫病(也叫梨形鞭毛虫病)就是由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虫引起.集体生活时寄生虫很容易传播,而且需要特殊药物治疗. 寄生虫主要是通过饮水(包括冲调配方奶用水)进入婴儿体内,自来水经过楼顶水箱和输水管道等的存储和运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含有红虫,贾第鞭毛虫等各类寄生虫.可以使用“宝宝爱水”婴幼儿专用滤水器对水质进行过滤,然后烧开供宝宝饮用或冲调奶粉,可从根源上消除宝宝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平时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更换尿布后勤洗手,也是终止寄生虫感染传播的好方法.
抗生素
如果你的宝宝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发生腹泻,可能与药物有关.告诉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换用其他药物或疗法.
食物因素
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浓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饮料也可能会使宝宝肚子不舒服,大便变稀.给宝宝少吃点这些食物,应该1周左右就能好转.建议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宝宝喝果汁,6个月以后,每天果汁的摄入量也不要超过大概113~170毫升.配方奶冲调不当也可能引起宝宝拉肚子,所以当你冲奶时要按比例加水.
牛奶过敏
牛奶过敏的现象并不少见,也能引起腹泻,有时候还能引起呕吐.如果你的宝宝对牛奶过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制品(如果他已经开始吃辅食)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内就会表现出过敏症状.如果你怀疑宝宝拉肚子与牛奶有关,请找医生详细咨询.
指导意见:
1.调节饮食:
(1)轻型或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大便无粘液,脓血,化验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少量脂肪球),应减少喂奶量和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暂停或减少辅食.人工喂养者可暂给稀释乳,米汤等易消化食物,然后逐渐增加乳量.
(2)重型腹泻需输液时,应禁食6-12小时或更长时间.吐,泻好后,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地逐渐恢复饮食.轻症要3-4日,严重吐,泻者经5-10日方可恢复正常饮食.
2.加强护理:注意观察呕吐及腹泻物的性质并记录次数和量以及排尿时间和尿量.勤换尿布,勤洗臀部,预防尿路感染和尿布性皮炎.
3.控制感染:根据肠道感染的情况应用抗生素,主要是控制大肠杆菌.目前用药有复方新诺明(儿童片),2-6岁早晚各服1-2片(首次服加倍),6-12岁早晚各服2-4片或黄连素5-10mg/kg,分2次口服,也可用新霉素,痢特灵,吡哌酸等.中毒症状严重,可用氨苄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肌肉注射.用药2-3日无效,可更换或加用另一种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用新型青霉素Ⅱ或红霉素.病毒感染,可用马啉呱,中药大青叶及板蓝根.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肠道外感染性腹泻,相应治疗肠道外感染.
4.对症治疗:
(1)呕吐在禁食后不能停止者,可用苯巴比妥钠,每次每公斤体重5-7mg,肌注,也可用氯丙嗪,维生素B@6,爱茂尔.
(2)腹泻早期不宜用止泻剂,如症状已好转,腹泻仍迁延不愈,可用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或氢氧化铝等药物,还可以服用卵黄油1-3ml,每日3次.
(3)腹胀时可行腹部热敷及肛门排气,口服乳酶生或肌注新斯的明.腹泻晚期发生严重腹胀,多是低血钾症所致,应立即补钾.
(4)食欲不振,可用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等药.
5.液体疗法:液体疗法包括纠正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纠正失水需要补液,补液方法有口服法,胃管法,皮下注射法,静脉输液法,在此仅介绍口服法纠正轻度脱水无呕吐者.中重度脱水,往往有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病情较重,伴呕吐,精神不振,腹胀等,应送医院救治.轻度脱水无呕吐者,应口服补液,其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粉20g,氯化钾1.5g,加水1000ml.用法为50-60mg/kg,在4-6小时内少量多次服完.如脱水已基本纠正,可按在治疗过程中吐泻的损失量另加补液.
生活护理:
小儿腹泻的护理
◆非母乳性食品应选择容易消化,符合孩子口味的
不要选择需很长时间才能消化的食物,选择以米粥或菜粥等淀粉类为主的食品,并做得软一些.但如果婴儿不愿意吃的时候也不要勉强,在一段时间内孩子不进食非母乳性食品也没有大问题.
若母乳喂养的孩子发生腹泻时,不要轻易断奶.这时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母亲可在喂奶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开水,稀释乳汁,然后再给孩子哺乳.
◆用孩子喜欢吃的饮品来补充水分
因腹泻而失水时,补充更多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找一些孩子喜欢喝的饮品,如开水,果汁,蔬菜汁等.当腹泻严重,并伴有呕吐情况时,更应频繁地补充水分.
◆当腹泻恢复正常后,也需慢慢地增加非母乳食品的量
当持续严重腹泻后,虽然腹泻已经停止了,但消化机能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正常,不能马上恢复吃原来的非母乳食品,应该先喂添加辅食初期的粘稠状食物,过几天再慢慢的恢复.同时,需持续服用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一段时间,直到宝宝肠道完全恢复健康.
病情分析:
婴儿腹泻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消化不良,一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控制,不需要使用药物(尤其是思密达等止泻药一定要慎用).当然,如果腹泻比较严重,超过5次/天,最好还是到医院请医生检查一下有没有其他原因——比如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以对症处理.
指导意见:
调整饮食,最主要就是合理喂奶.也就说,根据婴儿的消化能力适时喂奶.
母乳喂养的婴儿,不必停止喂奶,只需适当减少喂奶量,缩短喂奶时间,延长两次喂奶的间隔时间,就可调整过来.
一般说来,3个月以内的每3小时喂一次,夜间停喂一次;3~5个月的每3个半小时喂一次,5个月大后每4小时喂一次,每次喂奶15~20分钟.
除喂奶时间,如果婴儿啼哭可以喂点白开水,或5%葡萄糖水.
缩短喂奶时间后(一般正常喂奶时间是每只乳房 喂10分钟,可减为5~7分钟),应将剩余奶汁挤掉,因为后一部分奶汁内脂肪含量高,会加重婴儿腹泻.也可以减少1~2次母乳的哺喂,使婴儿胃肠得到休息.
生活护理:
腹泻时应停止添加一切辅食,随着病情的好转,先逐渐恢复一天应喂的奶量,婴儿胃肠道恢复后,再逐一将已经食用过的辅食小心恢复.
母乳喂养的婴儿从母乳中摄取的营养 成分,与母亲的饮食关系密切.当婴儿腹泻时,母亲应少食含脂肪高的食物,以免增加乳汁中脂肪含量.每次喂奶前,母亲可喝一大碗开水稀释母乳,有利于减轻婴儿腹泻症状.
用牛奶喂养的婴儿腹泻,要根据腹泻,呕吐,食欲和消化的情况,确定饮食治疗的方法.
如病情较重,每日腹泻超过10次,并伴有呕吐,应暂停牛奶,禁食6~8小时,最长不超过12小时.禁食应保证充足的水份供应,可喂些葡萄糖淡盐水,胡萝卜汤,焦米汤,红茶水等.间隔时间及量可同喂牛奶时,或根据婴儿的需要随时少量哺喂.减轻婴儿胃肠道的负担,使之充分休息.
待情况好转,逐渐改服米汤,冲淡的脱脂牛奶,稀释的牛奶,高压奶等,至完全好转再恢复原来的饮食.如婴儿腹泻不严重,仅比正常多2~3次,无呕吐,可暂喂1~2日米汤,而后喂水或米汤冲淡的奶.奶量可视病情先按1/2后按1/3等,使肠道逐步适应.当大便正常后可改服全奶.
如婴儿偶然出现腹泻可将奶冲淡喂1~2天即可恢复正常奶量.冲淡奶可用米汤,因米汤没有发酵作用,可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而且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有利于腹泻患儿的恢复.腹泻期患儿,无论病情轻重,辅助食品一律停止添加,至痊愈后再逐一恢复.
以上是对“宝贝4个月了消化不好,又腹泻了怎么办呀?”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宝宝脾胃虚弱,运化失常
指导意见:
你好,你宝宝这种情况应为脾胃虚弱,吃点健脾的中成药比较好,建议在当地找个中医师看看.
病情分析:
小儿腹泻,特别是小婴儿患腹泻后胃肠功能减弱,此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喂养,将有助于机体复原.
指导意见:
中成药可以服用保和丸.
饮食上可以尝试脱脂奶:可用市售的脱脂奶粉和水配制,家庭也可自制.将鲜牛奶煮沸后冷却,等液面上出现一层奶皮,即用小匙将其除去,再煮沸冷却,除去奶皮,反复去奶皮三次,即成全脱脂奶,可用于对脂肪消化不良的患儿.半脱脂奶即除去一层奶皮,适用于患一般腹泻的婴幼儿.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情况你可以让他吃点鸡内金散效果挺好的.
指导意见:
天冷了注意保暖,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食物,不要喝酒,多运动增加免疫力.
生活护理:
祝你早日健康.
温馨提示: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