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小儿老眨眼——瞬目症的防治
本来,眨眼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眼保护性反射动作.但有的家生发现自己的孩子常常出现无意或有意的频繁眨眼动作,而且频率很快,不由自主,变为俗话叫的眨巴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类眨眼已属病理状态,有的孩子还可能们有面部及全身异常,行为异常,医学上称之为“异常瞬目症”.
指导意见:
患儿瞬目是一种眼睑神经反射,本具有保护眼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眨眼不超过15次,但频率太快则属于异常 .所有患儿均以眨眼为主诉,数例患儿伴有其它异常动作,检查发现大部分患有浅层角膜炎,但治后良好,虽有复发,一般通过治疗均可治愈.还有的是眼屈光不正;还有一种是精神刺激;还有的学习有压力,或心情不舒畅,受到斥责等.多见于5-13岁的儿童,这类儿童如果遇有斥责或批评等,父母只要多与小孩沟通,减轻心理压力,情况就会好转.如果患儿除有阵发性的频繁眨眼之外,还表现有挤眉,咧嘴,摆头,歪颈,耸肩,喉鼻作响及异常出声(打呃)等多余动作,对此,家长都异常反感,教育无效后往往十分恼火,因而训斥不止.这样做不仅不能有效地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会使患儿的这种行为日趋顽固.是需要循循善诱耐心纠正的.
当然,有的常无明显的病因;有的小孩眨眼出现于睡眠不足之后,发作时伴有腹痛等现象;有些注意力过分集中而频发;还有的患儿在医师给予用药物治疗后反而明显加重;个别患儿间歇时日之后又见复发.长期不愈的患儿,会形成习惯性随意动作.
如果给这类患儿作眼部及全身检查,结果一般均正常.个别的可同时伴有结膜炎等眼部疾病,虽然可以触发该情况,但与眨眼现象并无直接联系,视力一般也很少受到影响.有些患儿可能患有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蛲虫;也有的患儿有明显的性格不健全的表现,如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差,易兴奋,好争吵及无目的的小动作过多等.需要对证处理.
家长的治疗,调养对策:
1,药物治疗 对角膜炎,结膜炎,医生指导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冲洗分泌物,局部滴抗生素眼水如0.25%氯霉素或0.1%利福平眼水,病毒感染者给疱疹净眼药水或环胞苷眼药水,重者全身支持疗法给口服抗生素.倒睫,麦粒肿或霰粒肿等对症处理.
2,心理治疗:频繁眨眼对眼睛本身并无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和忧虑,更不能以谩骂的方式给孩子施加压力,应当注重心理治疗,以良性诱导为主.一旦眨眼发作时,家长可置之不理,听其自然,也可适当安排娱乐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原因不明时,家长不要盲目用药.平时要给予孩子安排合理的饮食,限制患儿看电视的时间,保持其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生活有规律.
3,健康检查:除一般项目外,还可包括大便查虫(阳性者,可行驱虫治疗);有条件时,可进行散瞳验光,以便及时了解患儿的屈光状态,视力低下及屈光不正者,均应及时矫正,个别眨眼严重或经久不愈,或伴有全身异常现象者,则应到儿科,神经科求治,或咨询心理医师.
4,瞬目症状可以认为是视觉超兴奋所引起的一种反馈性防卫动作.其次,长时间近距离面对荧光屏,闪烁不定的荧屏画面和房间的黑暗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增加眼睛调节负担.研究证实,看电视时间在30~50分钟时,对儿童视力没有时显影响,但持续2小时以上,可致60%以上的儿童发生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疲劳显著增加,但反复如此就可对视力造成损害.这时候儿童就可能瞬睦以求眼睛适应观看.此时建议:发现儿童有频繁瞬目,在明确诊断前提下,应停看电视2~3月.症状消失后,每天看电视2~3岁不超过半小时,4~6岁不超1小时,7~10岁不超过1个半小时为宜.电视机与眼睛距离以2~3米为宜,房间要有适当照明.不长时间看电视,克服偏食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保证眼的正常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在患儿中有偏食习惯占相当比例.对儿童作微量元素检测发生锌,铜的含量略低于正常儿童.
只要家长有信心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手段,不责骂及恐吓患儿,依靠说理和耐心帮助,使患儿做到:在瞬目症消除后按排适当时间看电视,改善饮食条件,让孩子多吃各类食品,经常带孩子到室外参加体育活动或郊游.加上以上罗列的综合措施,相信孩子的异常瞬目现象很快就会消失的.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