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患高血压17年,5年前患慢性肾炎,降压药用过多种但效果不好,想请问这种情况怎样能控制血压以及用什么药好?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知道怎样降血压,用什么药好
病情分析: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指导意见:
1 ,利尿降压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氯噻酮,速尿等.
2, 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
3, 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病情分析: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指导意见:
你的情况可以服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受体抑制剂,如厄贝沙坦等,降压的同时有保护肾脏的功效.
单用独过厄贝沙坦但降压效果很不好怎么办?
单独使用效果不好可以配合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降压药.
病情分析: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因此将两者称之同源性疾病.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压.由此可知高血压与糖尿病都与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与糖尿病都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指导意见:
中医疗法
概念:高血压的中医疗法主要是根据高血压在中医中的分型来进行对证治疗.高血压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分别归入头痛,眩晕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为风,火,痰,瘀,虚等造成.根据病证表现不同和发病特点不同,来确定不同高血压的中医疗法.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房劳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造成气不载血而引起的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特别是肝肾阴阳失调.因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形成了下虚上盛的病理现象.而且,肝气郁滞就会损伤脾胃的正常功能(肝木克脾土),并会因为气滞而产生瘀血.
治法一: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综合的调理平衡体内的各个脏腑器官,重点调理肝肾功能,让其达到合谐,正常的运作,通过经络的疏通可以让气血充足,改善内在环境,平衡体内阴阳来根治高血压,目前针对经络治疗有很好效果的有道真养生调理等一些经络调理机构.
治法二:血压高而脉洪大,弦紧的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服用四逆汤和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就可以治愈.先服四逆汤3~5个月,再服附子理中汤半个月或 2~3个月,后期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两方小剂量交替轮服,用量据病情轻重而定.
远离高血压8字箴言
低盐———盐,危害生命的“秘密杀手”
盐已逐步被世界公认为“秘密杀手”.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被盐送进坟墓的生命比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受害者还要多.西方国家的居民,已逐步养成吃生菜和水煮蔬菜;在餐桌上放盐瓶,用餐时自己撒上少许盐的饮食习惯.在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艰难日子,到20世纪末,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从吃咸鱼干到吃大量新鲜蔬菜,水果,平均摄盐量由每人每天29克下降到10克以下.老年人“口味重”,年轻人“口味淡”,这种饮食习惯上的改变是日本人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随之中风患者也明显减少.
据统计,中国的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蔬菜,水果较少,平均每人每天吃盐12-18克,而在南方就较低,从而造成东北地区男性高血压发病率比南方如上海地区,要高出1倍左右.
看看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早餐往往是稀饭,馒头加各类咸菜(或腐乳),单一块4厘米见方的腐乳就约含盐5克,一小碟咸菜(如榨菜)含盐4克.这样,每天一块腐乳就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日食盐摄入标准(4-6克).另外,我国许多人平时在烧菜或烧汤时都有放味精的习惯,而1克味精就含盐0.5克.许多蔬菜如空心菜,豆芽,虾类,紫菜里都含有一定的钠盐.
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进食高盐食品,有的人血压会升高,有的人血压不升高,通过对5000余人的调查发现,其中盐敏感者达30%,而高血压病人中的盐敏感者达60%.这些敏感者日常摄盐量并不比正常人高,只是因为他们具有遗传性肾排钠障碍,易于发生体内钠的潴留,才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要全民限盐呢?因为盐不但可以使不少人发生高血压,而且还会直接损伤全身各处的血管壁,引起血管硬化,导致心肌梗死或肾功能衰退.
通过深入研究得知,钾和钙对钠有对抗作用,补充钾和钙可以促使钠排出.从1997年4月开始,我们对300名血压偏高的青少年及其家庭开展了持续2年的补钾,补钙而不限盐的比较试验,最近检测发现,这些青少年的血压平均下降4毫米汞柱,与同期只限盐而不补钙,钾的人的血压检测结果相同,而同期既不限盐又不补钾,钙的人的血压平均增高2毫米汞柱.
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补钾,补钙这一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多食含钙丰富的蔬菜与食物,如菠菜,油菜,土豆,红薯,蘑菇,木耳,牛奶,豆制品等.
减肥———体重减少1公斤,血压下降1毫米汞柱
过去,人们对胖人不管男女老幼,认为“胖嘟嘟”都是福相.其实,胖到一定程度不单是“美”的问题,而是一种病态.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老年肥胖对健康更不利,一胖生百病,肥胖会导致一些可危及生命的疾病.高血压和肥胖是一对“好兄弟”,它们形影不离———高血压病人中一半左右是胖子,而肥胖人群中有一半是高血压.
胖有很多种,有的人胖集中在腹部上,腰围粗,肚子大,我们称之为“向心性肥胖”,这种胖最危险———常常有高血压并伴有血脂紊乱,血液胰岛素增高,糖耐量异常,被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存在多重危险因子,预后较差.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腹部脂肪通过血管到肝,引起脂肪肝,严重时引起肝功能异常(脂肪肝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其中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肥胖的发生.什么人需要减肥呢?计算自己是否达到理想体重的方法是通过计算体重指数(BMI),当BMI超过24时就要引起重视.发现自己超重了,就应及时减肥.
控制饮食减肥,首先要管好“嘴”,认识肥胖的危害性.
目前在营养摄入方面也有误区,有人认为减肥就是要少吃主食,拼命吃菜,其实多吃菜也会产生过多能量;也有人认为多吃荤油会发胖,吃素油不要紧,其实素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吃也会发胖.所以,对油要“克克”计较.日本规定每人每天油的摄入量≤18克;我国营养学家提倡每人每天≤20克.
运动是减肥的良方.一般说来,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都很适合.“快走”是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通常每次锻炼时间应超过30分钟,并逐步延长到1小时.日常生活中,锻炼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例如,上下班可改坐车为快步行,直到大汗淋漓,有疲劳感为止.应酬较多的人,应该尽量少吃油腻饮食,限酒,控制总摄入量,防止因肥胖引起高血压.
其实,加强运动消耗量并减少能量摄入,运动减肥,配合饮食控制,既经济,副作用又小,何乐而不为.
减压———不良心理因素可导致高血压
不良心理因素可导致高血压.现在社会上竞争激烈,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不少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心理状态容易产生不平衡,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表现为工作时心动过速,火气大;休息或睡眠时心率明显减缓.长期心跳过快(≥75次/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比率会随心率增加而直线上升.心理健康是指个人,人群以及生活环境之间能否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均衡,能否正确对待自己,别人和社会的一种心理状态.要重视心理健康,重视性格修养,面对压力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发现有心理障碍时,要到心理专科去咨询,诊治.西方发达国家几乎60%的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而目前,我国居民对心理健康咨询意识还比较淡薄,而由此产生的后果,往往是难以挽回的.例如数年前上海曾发生某汽车厂总经理因不堪工作压力,最终导致跳楼自杀的惨剧.
所以,除了平时注意心理状态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便的“小招数”来减压.
(1)深呼吸,全身放松,精神集中于慢呼气,慢吸气上,呼吸柔和平缓,连续几次就能马上使心情恢复平静.
(2)静思,找一个光线暗淡,安静的地方,端坐放松,排除杂念,默默聆听自己的呼吸,数数,或者听着优雅的轻音乐想象阳光明媚的海滨,就能使心情很快恢复平静.
限酒———酗酒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酗酒是高血压,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饮高度酒精含量的白酒.俄罗斯人喜欢喝伏特加酒,中风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欧洲人不饮白酒,多喝葡萄酒和啤酒,中风明显要少.我国目前餐桌上应酬时常有不喝白酒不够朋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风气.喝一杯白酒(2两),必定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长期饮酒会成瘾,形成恶性循环,并常以中风告终.
关于高血压病人长期,少量饮酒是否有益,这一直是大家关心和争论的问题,有人说每天饮葡萄酒,可以降脂降压,有好处.少量饮酒确实有扩张血管,活血通脉,消除疲劳的功效.因此,寒冬季节或者逢年过节适量喝一些酒精含量低的啤酒,葡萄酒,黄酒,对人体有一定好处.虽然有人发现,少量饮酒能增加血液中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但同时也发现,在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同时,甘油三酯也会升高.此外,酒还会部分抵消某些降压药物的作用.
所以说,高血压病病人虽然不是绝对忌酒,但是应该因人而异,不应该把长期少量饮酒作为预防冠心病的治疗选择,更不应该低估嗜酒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以上是对“有高血压和慢性肾炎,应该用什么降压药”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