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做近视纠正手术有后遗症吗
我眼睛近视了,想做近视纠正手术,不知道有没有后遗症啊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做近视纠正手术有后遗症吗
病情分析:
一般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考虑做眼准分子激光手术:年满18岁以上,有健康心理状态,有摘掉眼镜的愿望;眼部没有活动性眼病;最近两年近视度数比较稳定,每年加深不超过50度;如果配戴隐形眼镜,软性镜应摘去2周,硬性镜应摘去4周以上(可以换戴框架眼镜,才能做手术前检查);经过医生检查,眼部各项指标符合手术要求;假如是第二次手术,要间隔3~6个月,PRK要间隔1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有远,近视和散光的,也要间隔1年以上;全身无手术限制的疾病.
指导意见: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近视眼激光手术也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过度矫正或矫正不足,这些要经过一定时间观察,酌情二次手术;部分人可出现眩光,即夜间将一个光点看成光团,光晕,这可因术后角膜组织间轻微水肿反应或夜间瞳孔较大,其边缘与手术缘靠近有关,随手术后时间推移而逐渐减轻;圆锥角膜在有这种潜质或者手术后角膜过薄的人身上出现;因为注视目标不良,可能出现偏心切削,或因角膜表面水气漩的作用出现中心岛
你好,近视眼激光矫正手术的基本条件是:年龄18一45周岁,近视度数低于1200度,近视眼激光治疗手术最大的风险是感染、部分近视度数不能完全矫正,抽时间去三级以上医院眼科就诊查看具体情况做裂隙灯检查测量眼压B超oCT角膜曲率等符合手术条件后再做决定,多户外活动多看绿色植物对眼有益
病情分析:
近视(Myopia)是眼睛看不清远物,却看清近物的症状.在屈光静止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近视分屈光和轴性两类.其中屈光近视最为严重.屈光近视可达到600度以上,即高度近视.
指导意见:
一般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考虑做眼准分子激光手术:年满18岁以上,有健康心理状态,有摘掉眼镜的愿望;眼部没有活动性眼病;最近两年近视度数比较稳定,每年加深不超过50度;如果配戴隐形眼镜,软性镜应摘去2周,硬性镜应摘去4周以上(可以换戴框架眼镜,才能做手术前检查);经过医生检查,眼部各项指标符合手术要求;假如是第二次手术,LASIK要间隔3~6个月,PRK要间隔1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有远,近视和散光的,也要间隔1年以上;全身无手术限制的疾病.
有下列情况的人不适宜做准分子激光手术:患有眼的急性,活动性炎症,干眼症,眼睑闭合不全,青光眼,白内障,色素膜炎,视网膜脱离,缺血性眼病,单纯疱疹等病毒性眼病,及下列全身病如:糖尿病,胶原性疾病(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精神病服药者,艾滋病,有某些疾病影响伤口愈合者或虽符合手术条件但对手术有顾虑或期望值过高的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安全性是公众关注焦点首选仍然是戴眼镜
以上是对“近视纠正手术”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近视眼手术治疗适应症:年龄满18岁以上;近视屈光度2.50D或以上;戴镜矫正视力正常;有摘掉眼镜的需求;角膜无活动性病变或圆锥角膜;无糖尿病史或胶原性疾病.
指导意见:
除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外,国外还出现了许多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新方法,国内某些大医院也相继开展了这些手术. (1)表层角膜镜术:利用异体角膜,冷冻处理后在特制的机床上磨出不同的屈光度,然后在病人角膜的中央部分行板层分离,将特制的角膜镜片嵌进角膜板层内,周围缝合,达到矫正近视眼的目的. (2)角膜磨削术:利用自己的角膜,从中央作板层切除,取下的角膜组织经低温处理,使之硬化,并在精细的车床上按照需要磨削,达到需要的屈光度以后,再缝回原处. (3)激光角膜切开术:利用准分子激光(波长为193毫微米)行放射状角膜切开.使切口更加精细,准确,矫正效果更好,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4)后巩膜加固术:此手术是应用医用的硅胶海绵,异体巩膜或阔筋膜等作为保护加固材料,加固和融合后极部巩膜,支撑眼球的后极部,阻止后极部的进行性扩张和眼轴进行性延长,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近视眼的度数.同时,术后形成新生血管,增强脉络膜和视网膜的血循环,兴奋视细胞,活跃生物电,提高视敏度.此术适合于控制高度近视的眼轴进行性延长,尤以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球轴长超过26毫米,近视屈光度每年加深发展超过1.00D者有重要意义. 手术并发症 近视眼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度近视的戴镜问题,也满足了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工作的需要,受到了近视眼病人的欢迎.但是,手术无论多么的简单,安全,也绝非万无一失,况且,近视眼手术还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手术,许多方面还需要提高和改进.目前主要的手术并发症有: (1)术中角膜穿孔并发白内障和细菌性眼内炎; (2)角膜溃疡,切口延迟愈合和角膜内皮损害; (3)术后瘢痕,上皮囊肿,造成不规则散光,严重影响视力; (4)残留近视,屈光参差,散光或矫正过度.
温馨提示: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