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有胆囊炎,引起了胆汁返
流,胃部疼痛,现在一生气胆囊就还疼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去做了胃镜,就是得出了胆汁返流的结论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这样的病症该服用什么药?最好能去根点的。
病情分析:
你好,你的情况属于肝郁气滞。胆汁返流是气不下行引起的。
指导意见:
你好,你的情况建议你服用胆胃康,配合舒肝丸进行治疗。以后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
病情分析:
胆囊为什么容易发炎?
(1)胆囊是胆囊管末端的扩大部分,可容胆汁30~60ml,胆汁进入胆囊或自胆囊排出都要经过胆囊管,胆囊管长约3~4cm,直径2~3mm,胆囊管内粘膜又形成5~7个螺旋状皱襞,使得管腔较为狭小,这样很容易使胆石,寄生虫嵌入胆囊管。嵌入后,胆囊内的胆汁就排不出来,这样,多余的胆汁在胆囊内积累,长期滞留和过于浓缩,对胆囊粘膜直接刺激而引起发炎。
(2)供应胆囊营养的血管是终末动脉,当胆囊的出路阻塞时,由于胆囊粘膜仍继续分泌粘液,造成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使胆囊膨胀、积水,胆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压而缺血、坏死。当胆囊缺血时,胆囊抵抗力下降,细菌就容易生长繁殖,趁机活动起来而发生胆囊炎。
(3)由于胆囊有储藏胆汁和浓缩胆汁的功能,因此胆囊与胆汁的接触时间比其他胆道长,而且,接触的胆汁浓度亦高,当此时人的胆道内有细菌时,就会发生感染,形成胆囊炎的机会当然也就增多了。
指导意见:
1)复方柠檬酸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口服。可以帮助利胆,消食,缓解症状。 (2)利胆药:50%硫酸镁10毫升,每日3次,或去氢胆酸0.25克,或胆酸钠0.2克,每日3次,或利胆素1.0克,每日3次口服。 (3)利胆消炎的中成药,消炎利胆片,4-6片,1日3次口服。 (4)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用药同急性胆囊炎的西药治疗。 2.中药及偏方 (1)郁金粉20克,白矾粉15克,火硝粉30克,滑石粉60克,甘草粉10克,研细混合,每服10克,大麦粥汁送下,每日3次。 (1)金钱草20克,茵陈、佛手各15克,栀子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帖,可长服,也可以每月服药三周,停一周,连续2-3月后停药观察。 (2)陈皮10克,佛手或拧檬(鲜品)、山楂、金钱草各15克。将其中的一种中药代茶饮,每日换一味。用法为:先将中药洗净,加入沸水中一杯或冷水煮服15分钟, 随时喝,随时加入开水。 3.营养和饮食 (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参照急性胆囊炎的膳食要求。 (2)慢性胆囊炎的膳食,应根据病情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半流质食物或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软食。低脂肪:指脂肪总量以20-30克/日为宜,并把这些脂肪总量分在各餐中。低胆固醇:指忌食用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脑,肝、肾及鱼子等,因鱼油中含大量多烯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所以平日可多食用些鱼类食物; (3)蛋白质:蛋白质食用要适量,每日50-70克,足量的蛋白质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但过量的蛋白质会增加胆汁的分泌,不利于胆囊炎性组织的修复。 (4)碳水化合物:慢性胆囊炎的病人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易消化,利用率亦高。但过于肥胖的人患胆囊炎,同时合并有冠心病或高脂血症时,则需要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包括主食及含糖糕点,糖块的摄入,以利于减轻体重。 (5)大量饮水。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水量的摄入,以利于胆汁的稀释,减少胆汁滞积。 (6)忌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品。 (7)少量多餐。 (8)避免便秘发生,因其能影响胆汁的排出,所以适当用些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9)此外还可采用如下饮食疗法: 金钱败酱茵陈茶: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克,煎汁1000毫升,加白糖适量温服代茶饮。鸡蛋汁黄瓜藤饮:黄瓜藤100克,洗净煎水100毫升,新鲜鸡蛋1个,取汁冲服。萝卜汤:取新鲜萝卜1个,切成小块,适量水,放少许食盐,共煮之,取汁饮用,每周3次服。 4.家庭护理 (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2)伴有发烧时,除可以用西药降温外,还可采用物理降温,加速散热。 (3)腹痛时,除用止痛的西药外,家人还可以用热水袋在病处作热敷,具有止痛作用。 (四)注意事项 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腹痛严重,并伴有明显的皮肤发黄,呕吐剧烈时,应及时送院治疗。 2.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时无症状时,仍应注意饮食,不宜多食用含有脂肪,胆固醇成分过多的食物,以防诱发。 (五)预防常识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感染发生;当炎症出现时,及时应用有效的抗菌素; 2.合理调配食谱,不宜过多食用含动物脂肪类食物,如肥肉和动物油等; 3.当有肠虫(主要为蛔虫)时,及时应用驱虫药物,用量要足,以防用药不足,蛔虫活跃易钻入胆道,造成阻塞,引起胆囊炎。
温馨提示: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