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医生您好!我今年21岁,男,大四.长期以来我的睡眠都不太好,在学校对周围的睡眠环境要求极高:不能有任何的声音和光,要求舍友都在床上躺着才能入睡 .而且如果在上床的半小时内没有睡着的话就很难入睡了.我平时没什么压力,生活也很平淡,一直为这件事痛苦,希望您帮帮我,谢谢您!
我试试看,不过您要清楚,在学校尤其在大学追求一个太满意的睡眠环境是不可能的,我们基本上在十二点之前没睡过觉,这样的话即便我上床还是睡不着.今年还要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整天睡不好,我快疯掉了.
睡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因而保持良好的生理习惯,遵循睡眠的自然规律,是预防睡眠障碍的最好办法.应在有经验的大夫指导下用药.同时能做到: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睡前思想放松.②睡前不要过饥过饱.③卧室里光线要柔和,温度不易过高.④坚持每天睡前用热水洗脚.⑤饮食上可多吃些葵花子,大枣,蜂蜜,小米,牛奶等,晚上可饮小米,莲子,红枣,百合粥.⑥中午过后尽量不饮用茶叶,咖啡,可乐.⑦睡前不宜饮酒.虽然酒精可能会使人很快入睡,但同时也会打乱睡眠节律,影响体力的恢复.⑧不抽烟:尼古丁妨碍人们平稳地进入睡眠和影响睡眠质量,哪怕是在睡前少量吸烟对睡眠也有影响.另外,我建议你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调理气血,调整机体的脏腑功能,选用镇惊安神,滋阴补肾,健脾泻肝,活血化瘀等方法,让自己睡得好,祝早日摆脱失眠的困扰!
失眠的自我调节方法:
1.首先建立信心
对生活中偶而遇到失眠经验,不必过份忧虑,相信自己的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失眠之后愈担心会再失眠的事,到夜晚就愈难入睡.
2.安排规律生活
避免失眠的最有效方法,是使生活起居规律化,养成定时入寝与定时起床的习惯,从而建立自己的生理时钟.有时因必要而晚睡,早晨仍然按时起床;遇有周末假期,避免多睡懒觉;睡眠不能贮储,睡多了无用.
3.保持适度运动
每天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藉以灵活身体各部器官.惟剧烈运动,睡眠前应尽是避免.4.睡前放松心情
睡前半小时内避免过份劳心或劳力的工作.临睡前听听轻音乐,有助于睡眠.
5.设计安静卧房
尽量使卧房隔离噪音,而且养成关灯睡觉的习惯.
6.使睡床单纯化
养成睡床只供睡眠用的习惯;不在床上看书,不在床上打电话,不在床上看电视.因为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时,常常破坏了自己定时睡眠的习惯.
7.睡前饮食适度
睡前如有需要,可适度进食;牛奶,面包,饼干之类食物,有助于睡眠.过饱对睡眠不利;而咖啡,可乐,茶等带有刺激性的饮料,尤不利于睡眠.
8.饮酒不利睡眠
酒后容易入睡,但因酒所诱导的睡眠不易持久.酒气一消,容易清醒,醒后就很难入睡.
9.忌服安眠药物
失眠者切忌未经医师处方,即自行购用安眠药物.
您好,学习压力大是您失眠的一个原因,建议您积极的自我调节效果不好,及时就医,祝您健康!
失眠者皆有夜晚睡不着而白天却感到精神不振的体会.这样不但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很不利于健康.因此,失眠者切不可依赖于安眠药物,而应加强自我调理.
首先,要了解自身的睡眠周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睡眠周期,选择最合适的睡眠时间及方式,以养成规律性的生理时钟.
其次,每天做中等量的运动,但勿在晚上做.适度的运动可以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
再次,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每晚临睡前洗个热水澡,以帮助自己建立规律的睡眠周期.按摩也可以促进睡眠.失眠者可躺在床上,放松身体.
克服失眠的心理调适方法:
一,保持乐观,知足长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
二,建立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保持人的正常睡—醒节律.
三,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杯牛奶等,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
四,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的入睡.
五,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音,避开光线刺激等;避免睡觉前喝茶,饮酒等.
六,自我调节,自我暗示.可玩一些放松的活动,也可反复计数等,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
七,限制白天睡眠时间,除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外,应避免午睡或打盹,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
另外,对于部分较重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
温馨提示:
生活有规律,定时上床,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饮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