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以手、足、口等部位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一、手足口病症状:手足口病通常有3 - 7天潜伏期,之后进入发病期。初期可能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喉咙痛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疼痛明显,影响进食。手、足、臀部、腿部等部位会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者症状较轻,仅有皮疹或疱疹,无发热;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建议一般治疗方面,患病期间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口腔疼痛明显者,可在进食前用利多卡因漱口缓解疼痛。药物治疗上,针对发热,体温在38.5℃及以上,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物;还可使用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有助于抗病毒、缓解症状。若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住院治疗,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如降低颅内压、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等。
患病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皮疹等情况。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肢体抖动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破溃感染。家长要做好家庭护理,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