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出血的症状有便血、腹痛、黑便、呕血、头晕乏力等。
1. 便血:这是肠道出血较为直观的症状,血液可随粪便排出,颜色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有差异。若出血部位靠近肛门,血液多为鲜红色;若出血部位在小肠等相对较高位置,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后,可能呈现暗红色或果酱样。出血量较大时,便血可能较为明显,甚至呈喷射状。
2. 腹痛:肠道出血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因为血液刺激肠道黏膜及周围组织,引发肠道痉挛或炎症反应,疼痛部位也因出血位置而异,可能是脐周、下腹部等。
3. 黑便:当肠道出血量较少且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颜色变黑,质地通常较软且发亮,类似柏油样,故又称柏油便。
4. 呕血:若肠道出血部位较高,如十二指肠等,出血量较大且速度较快时,血液可能反流至胃内,进而引发呕血。呕出的血液可为鲜红色,也可能因经过胃酸作用而呈咖啡色。
5. 头晕乏力:肠道持续出血会导致身体失血过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影响脑部及全身的血液供应,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
肠道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接受治疗。日常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同时,定期体检,关注肠道健康,若有肠道疾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日常护理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