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基息肉通常为良性增生或炎性改变,也可能属于潜在恶性的腺瘤性病变,确切性质需经病理活检判定。
息肉基底宽度超过其高度两倍以上即称为广基。内镜下观察颜色、表面纹理及血管分布可提供初步线索:色泽接近周围黏膜、表面平滑、血管网规则者多见于增生性或炎性息肉;色泽暗红、表面粗糙呈结节状、血管紊乱者则提示腺瘤甚至局灶癌变风险较高。体积越大、基底越宽,恶性概率随之上升,直径大于2厘米的广基病灶癌变率可达30%以上。腺瘤内若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细胞异型性显著,短期内进展为浸润癌的可能性明显提升。
活检取材策略直接影响诊断准确性。常规钳夹活检可能仅取到表层组织,低估深部癌变,因此推荐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分片黏膜切除术获取完整标本。术后病理报告若提示切缘阴性且未见浸润,可判定为良性;若发现黏膜下浸润或脉管侵犯,则需追加外科手术并清扫区域淋巴结。
伴随症状亦能提供提示。持续便潜血阳性、贫血进行性加重、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提示病变活跃,需缩短复查间隔。无临床症状且病理证实为低危增生性息肉者,可在6-12个月后复查结肠镜;腺瘤性息肉切除后,根据大小、数目及异型程度,3-6个月或1年随访一次。
日常管理中,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与抗氧化蔬果比例,可降低新生息肉风险。戒烟限酒、维持理想体重及规律运动亦被证实可减少复发。出现不明原因黑便、腹痛或体重下降,应提前复诊并完善内镜评估,避免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