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黄疸的症状包括皮肤发黄、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瘙痒等。
1. 皮肤发黄:肝黄疸发生时,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会逐渐在皮肤沉积,使得皮肤呈现出明显的黄色,起初可能在面部、颈部较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躯干部、四肢皮肤也会出现发黄现象。
2. 巩膜黄染:巩膜即眼球表面的一层薄膜,巩膜富含弹性纤维,对胆红素亲和力较强,所以黄疸时巩膜往往比皮肤更早出现黄染,且更为明显,通过肉眼即可清晰观察到。
3. 尿液颜色加深:血液中胆红素增多,经过代谢后会通过肾脏滤过进入尿液,导致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尿液颜色逐渐加深,可从正常的淡黄色变为深黄色,甚至浓茶色。
4. 粪便颜色变浅:正常情况下,胆汁参与粪便形成使其呈现黄褐色。肝黄疸时,胆汁排泄受阻,进入肠道的胆汁减少,粪便颜色会逐渐变浅,严重时可呈白陶土样。
5. 瘙痒:黄疸引发的瘙痒症状较为常见,这是由于胆汁酸盐等物质在皮肤表面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瘙痒程度不一,可轻可重,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尽量清淡,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检查、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