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途径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真菌感染等。
1.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这些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进入人体,侵袭下呼吸道黏膜,导致炎症反应,破坏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引发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2.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在呼吸道大量繁殖,释放毒素,损伤呼吸道组织,引起肺部炎症,出现咳痰、胸痛等表现。
3. 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后,会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出现发热、咳嗽,且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4. 衣原体感染:衣原体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人体后侵犯下呼吸道,引起炎症。衣原体感染起病相对较隐匿,可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对呼吸道造成持续性损害。
5. 真菌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慢性疾病等情况下,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可侵入下呼吸道,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引发感染,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咳嗽、咳痰,痰液可呈白色黏痰或豆腐渣样。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