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皮肤、巩膜及其他脏器黄染的常见症状,下面来介绍其定义及产生原因。
一、新生儿黄疸的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可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是病理性的,需要医学干预。
2.新生儿黄疸产生的原因:
1. 胆红素生成过多:胎儿在子宫内处于相对缺氧的环境,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多,出生后环境改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另外,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旁路胆红素来源较多,也使得胆红素生成增加。
2.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的Y、Z蛋白含量低,肝脏UDPGT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不足,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
3. 胆汁排泄障碍:新生儿肝脏发育不完善,胆管系统可能存在某些梗阻因素,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
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家长要密切观察黄疸的程度、进展情况以及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黄疸出现过早、程度过重、持续时间过长或退而复现等,需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或忽视病情,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对宝宝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