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后能走路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来说,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6-8周左右可尝试部分负重行走,手术治疗的患者通常在8-12周左右可以开始逐步负重行走。
脚踝骨折后能否走路取决于骨折的愈合情况。骨折发生后,身体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形成骨痂来连接断裂的骨头。在骨折初期,断端不稳定,过早行走可能导致骨折移位,影响愈合。随着时间推移,骨痂不断生长、强化,骨头的稳定性逐渐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承受身体重量进行行走。
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骨折部位相对稳定,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环境。6-8周左右,骨折处初步愈合,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借助辅助工具部分负重行走。手术治疗的患者,因手术中使用内固定装置稳定骨折端,愈合相对更有保障,但软组织损伤恢复等因素也会影响行走时间,所以通常8-12周左右开始尝试行走。
在恢复行走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刚开始行走时,可能会有疼痛、肿胀等不适,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日常要注意休息,将患肢适当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钙的食物,帮助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