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检查项目有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1.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轻度增高,血沉可增快。在发病早期,血中可出现钩端螺旋体,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培养可发现病原体。血液生化检查中,肝肾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肌酐升高等,反映肝脏和肾脏受损害程度。
2. 尿液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发病1周左右,尿液中可出现钩端螺旋体,有助于病原体检测。
3. 病原体分离:取患者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标本,接种于特殊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是否有钩端螺旋体生长,是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的金标准,但培养时间较长,阳性率有限。
4. 血清学检查:常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一般在病后1周出现阳性,抗体效价≥1:400为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5. 分子生物学检查:采用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钩端螺旋体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优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被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源、土壤等。若从事可能接触病原体的职业,需做好防护措施。一旦怀疑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