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等。
1.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通常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口腔疱疹或溃疡多在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疼痛明显,影响进食。手足部位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液清亮,周围有红晕。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2.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或所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有手足口病流行。了解当地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3.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等。病毒核酸检测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肠道病毒的类型,是诊断手足口病的重要依据。病毒分离培养虽能明确病毒类型,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4. 影像学检查:对于病情较重、出现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可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胸部X线或CT等检查,以了解脑部和肺部的病变情况,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5. 鉴别诊断:需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口蹄疫等疾病相鉴别。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口腔黏膜疱疹较少,且全身症状相对较重。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峡部疱疹,手足部位一般无皮疹。口蹄疫主要发生于牲畜,人类感染少见,且皮疹多在口腔、手足、乳房等部位,疼痛明显。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加强晨午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患儿。一旦怀疑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