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通常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引起。
1. 病毒: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因,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这些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传播,入侵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咳嗽、发热、流涕等症状,在冬春季节高发,人群普遍易感。
2. 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易在呼吸道大量繁殖,破坏呼吸道组织,引起感染。可通过空气传播或接触传播,症状可能包括高热、咳嗽、咳痰,痰液可呈脓性。
3. 支原体:支原体感染以青少年多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支原体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影响细胞正常功能,病程相对较长,发热可持续2-3周,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4. 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可引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感染后症状与支原体感染相似,可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表现。
5. 真菌: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易发生,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患有慢性疾病、艾滋病等。常见的致病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等,感染后症状不典型,诊断相对困难。
出现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期间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严格按医生要求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