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临床表现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
1.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呈梨形;直疝多见于老年人,疝块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呈半球形。站立或腹压增加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可回纳。
2. 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容易发生嵌顿,引起局部疼痛及肠梗阻症状。
3. 脐疝: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啼哭时疝块脱出,安静时消失,极少发生嵌顿和绞窄;成人脐疝为后天性,较少见,多数为难复性,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4. 切口疝:主要症状是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肿块出现,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等。
5. 白线疝:早期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以后可因腹膜受牵拉而出现明显的上腹疼痛,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若发现疝块突然增大、疼痛剧烈、不能回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按医生的嘱咐进行检查和治疗,必要时接受手术修复,以防止病情加重引发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