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 发病机制:主动脉瘤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薄弱,在血流冲击下逐渐形成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而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
2. 临床表现:主动脉瘤在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瘤体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胸痛、呼吸困难等;主动脉夹层起病急骤,突发剧烈胸痛,呈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部位随夹层进展可移动,常伴有休克表现但血压不一定降低。
3. 影像学特征:主动脉瘤在超声、CT、MRI等检查中表现为主动脉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主动脉夹层在影像学上可见主动脉腔内的内膜片,将主动脉腔分为真腔和假腔。
4. 治疗方法:主动脉瘤治疗根据瘤体大小、部位等,可选择定期观察、药物治疗控制血压等危险因素,必要时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一旦确诊,多数需紧急处理,包括严格控制血压、心率,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主动脉瘤还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都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严格按照医生嘱咐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