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有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等。
1. 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且与室温无关,尤其是头部,因汗液刺激,患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2. 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在头部表现为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胸部可见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四肢有手镯、脚镯征,下肢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如坐、立、行等发育落后。
3. 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
4.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定期带孩子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若怀疑孩子有佝偻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