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矮小症的临床症状包括生长缓慢、体型比例异常、性发育异常、特殊面容、骨骼发育异常等。
1.生长缓慢:孩子身高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同龄人,一般2-3岁后的儿童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厘米,青春期前每年身高增长低于4厘米,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长低于6厘米,家长可定期记录孩子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标准身高曲线对比,若持续低于正常范围,需警惕矮小症。
2.体型比例异常:部分矮小症患儿身体各部分比例不协调,如四肢短小、躯干相对较长,或头大、四肢纤细等,与正常孩子匀称的体型有明显差异。
3.性发育异常:有些矮小症患儿会出现性发育提前或延迟的情况。性发育提前可能表现为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10岁前月经初潮;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阴茎增粗等。性发育延迟则表现为女孩13岁后无乳房发育,15岁后无月经初潮;男孩14岁后无睾丸增大等第二性征出现。
4.特殊面容:某些特定类型的矮小症有特殊面容,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的矮小,患儿可能有头大、鼻梁塌陷、眼距宽、唇厚、舌大且常伸出口外等面容特征。
5.骨骼发育异常:通过拍摄左手腕部X线片,可发现矮小症患儿骨骼发育落后,骨龄与实际年龄不相符,骨龄落后实际年龄2岁及以上较为常见。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因为生长激素在夜间睡眠时分泌旺盛;提供均衡营养,避免孩子挑食、偏食;鼓励孩子适当运动,如跳绳、篮球等。若发现孩子有矮小症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