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与早搏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心电图特征、对心脏影响、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 发病机制:房颤是心房肌快速而无序的颤动,由多种因素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引发;早搏是心脏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引起的心脏提前搏动,可因心脏疾病、药物、电解质紊乱等诱发。
2. 症状表现:房颤发作时患者常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头晕、黑矇甚至晕厥;早搏症状相对较轻,部分人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心悸、心跳漏跳感。
3. 心电图特征:房颤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早搏在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异位搏动,根据早搏起源部位不同,QRS波群形态也有差异。
4. 对心脏影响:房颤持续发作可导致心房扩大、心功能下降,长期存在还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栓塞等风险;偶尔发生的早搏一般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频繁发作的早搏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5. 治疗方法:房颤治疗包括控制心室率、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预防血栓栓塞等,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必要时可进行射频消融术;早搏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症状明显者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等。
房颤与早搏患者日常都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