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和骨髓癌在病因、症状、治疗方式、预后情况、影像学表现等方面上存在不同。
1. 病因:骨髓炎主要是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骨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因开放性骨折、血源性感染等途径致病;骨髓癌则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等发生恶变导致,与遗传、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多种因素相关。
2. 症状:骨髓炎起病急,常有高热、寒战,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严重时可形成窦道、流出脓性分泌物;骨髓癌早期症状多不典型,随病情进展会出现骨痛、贫血、发热、易骨折等表现,还可能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3. 治疗方式:骨髓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足量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进行手术清创引流;骨髓癌治疗较为复杂,多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骨髓移植等综合治疗手段。
4. 预后情况:多数骨髓炎患者在早期规范治疗后可治愈,部分慢性骨髓炎可能复发;骨髓癌总体预后较差,尤其是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
5. 影像学表现:骨髓炎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骨髓癌X线常显示骨质破坏、骨小梁紊乱,还可能有骨质硬化等表现,CT、MRI能更清晰显示病变范围。
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若身体出现异常症状,如不明原因骨痛、发热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