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巨细胞贫血在病因、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骨髓象特征、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
1.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巨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维生素B₁₂和或叶酸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常见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情况。
2.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贫血症状多为慢性过程,出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等,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巨细胞贫血除有贫血症状外,还常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行走不稳等,消化系统症状也较明显,如食欲不振、腹胀等。
3.血常规检查: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常规呈现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降低,且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巨细胞贫血血常规可见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轻度减少。
4.骨髓象特征: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表现为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巨细胞贫血骨髓象呈现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各系细胞均出现巨幼变,尤其是红系细胞,可见核幼浆老现象。
5.治疗方法: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等,严重时可能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贫血治疗主要是补充缺乏的维生素B₁₂和或叶酸,同时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巨细胞贫血患者,都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营养均衡。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规范用药,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