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有多种症状表现且存在多种治疗方法。
一、脱肛的症状:
1. 肿物脱出:初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肿物脱出逐渐频繁,且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
2. 排便异常:常有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还可能有排便不尽感。
3. 局部坠胀:肛门及直肠部位有坠胀感,尤其在肿物脱出后。
4. 出血:脱出的黏膜因摩擦等可出现少量出血,一般为粪便表面带血或手纸染血。
5. 潮湿瘙痒:直肠黏膜反复脱出,会有黏液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导致潮湿、瘙痒,严重时可出现皮肤湿疹。
2.脱肛的建议
1. 一般治疗:适用于轻度脱肛。包括改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久蹲等;加强盆底肌锻炼,如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促进恢复。
2. 药物治疗:可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防止脱垂。
3.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如直肠悬吊固定术,通过手术将直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防止其脱垂;还有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切除多余脱垂的肠段。
治疗脱肛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法。治疗期间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剧烈咳嗽、重体力劳动等。若出现病情变化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确保治疗效果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