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下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有多种症状表现且治疗方式多样。
一、直肠下垂症状:
1. 排便异常:出现排便困难、便秘,或有排便不尽感,总觉得大便排不干净。
2. 肿物脱出:初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病情加重后,肿物脱出频繁且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甚至在咳嗽、行走时也会脱出。
3. 肛门坠胀:常有肛门坠胀感、异物感,有时还伴有下腹部、会阴部隐痛。
4. 肛门失禁:严重时可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出现肛门失禁,有黏液流出,污染内裤。
5. 其他症状:因长期直肠下垂,可引起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导致便血,血液多为鲜红色,量较少。
2.直肠下垂治疗:
1. 一般治疗:适用于轻度直肠下垂。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久蹲久坐;进行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2. 药物治疗:可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黏膜下层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防止直肠下垂。
3.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如直肠悬吊固定术,通过手术将直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切除多余直肠黏膜,使直肠恢复正常位置。
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直肠黏膜充血。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直肠下垂复发。若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