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和CT在成像原理、图像特点、检查目的、辐射剂量、检查费用方面存在不同。
1. 成像原理:PE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物活性分子作为示踪剂,注入人体后,通过探测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反映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CT则是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断层扫描,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后的X线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出人体内部的横断面图像。
2. 图像特点:PET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的代谢信息,能够清晰显示代谢活跃的部位;CT图像主要提供人体解剖结构的信息,对骨骼、软组织等结构的显示较为清晰。
3. 检查目的:PET常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疗效评估以及寻找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等;CT主要用于检查骨骼、肺部、腹部脏器等形态、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骨折、肺部炎症、肿瘤等。
4. 辐射剂量:PET检查时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会带来一定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CT检查的辐射剂量因扫描部位和扫描方式而异,但一般来说单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低于PET。
5. 检查费用:PET检查由于设备昂贵、检查过程复杂,费用相对较高;CT检查费用相对较低,不同类型的CT如普通CT、螺旋CT等费用也有所差异。
进行PET或CT检查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后适当多饮水,促进放射性药物或造影剂排出体外。若检查后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后续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或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