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舌象脉象、治疗原则是脾肾阳虚和脾肾阴虚的不同之处。
1. 病因病机:脾肾阳虚多因脾肾久病、阳气虚衰,或久泻久痢、损伤脾肾之阳,或水邪久踞、脾阳肾阳受损所致;脾肾阴虚常因热病伤阴、久病耗伤阴液,或情志内伤、化火伤阴,累及脾肾之阴。
2. 症状表现:脾肾阳虚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脾肾阴虚可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
3. 舌象脉象:脾肾阳虚舌象多为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白滑,脉象沉细弱;脾肾阴虚舌象常见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4. 治疗原则:脾肾阳虚以温补脾肾之阳为主,常用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方剂;脾肾阴虚以滋养脾肾之阴为要,多采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加减治疗。
日常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上脾肾阳虚者宜选择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脾肾阴虚者可适当食用滋阴食物,如百合、银耳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准确辨证论治,不可自行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