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及血制品、共用针具、医疗操作、母婴传播、破损皮肤黏膜接触等。
1. 输血及血制品: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是较为常见且危险的传播途径。若供血者为艾滋病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会随输血进入受血者体内,大量病毒迅速扩散,极大增加感染几率。过去因检测手段有限,此途径导致不少感染案例,如今严格检测大大降低风险,但仍需警惕。
2. 共用针具:吸毒者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是常见传播方式。注射器残留的带有病毒的血液,在共用时会进入其他人身体,病毒随之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特定群体中较为突出,因吸毒群体的特殊性,增加了防控难度。
3. 医疗操作:在一些不规范的医疗环境中,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如牙科器械、手术器械等,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且未正确消毒,用于下一位患者时,病毒可能通过创口进入体内引发感染。不过正规医疗机构严格遵循消毒规范,此类情况已大幅减少。
4. 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病毒可传给胎儿或婴儿。孕期病毒可经胎盘传播,分娩时通过产道接触感染,哺乳时通过乳汁传播。但通过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5. 破损皮肤黏膜接触: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时,接触到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病毒可通过破损处进入人体。如皮肤有开放性伤口接触到感染者血液,或黏膜如口腔黏膜、眼结膜等接触到含病毒血液,都存在感染可能,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远离毒品,不去不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有高危行为后及时咨询医生,进行检测和评估,必要时采取阻断措施,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