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原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药物因素、遗传因素、胃排空障碍等。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和小肠的保护性内膜,使胃酸引发开放伤口即溃疡,且其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削弱抵御胃酸的能力,从而导致溃疡形成。
2.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胃酸分泌过多,胃蛋白酶活性增强,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产生自身消化作用,突破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造成黏膜损伤,进而引发溃疡。
3.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增加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易诱发消化性溃疡。
4. 遗传因素: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某些遗传基因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结构、功能以及对损伤因素的易感性,使个体更容易患上消化性溃疡。
5. 胃排空障碍:胃排空延迟、十二指肠-胃反流等胃排空障碍情况,会导致胃内压力升高,胃酸和胃蛋白酶长时间刺激胃黏膜,同时反流物中的胆汁、胰液等也会损伤胃黏膜,促使溃疡发生。
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若正在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必要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