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出血的症状有呕血、黑便、腹痛、头晕乏力、发热等。
1. 呕血:胃粘膜出血后,若出血量较大、速度较快,血液会经口腔呕出。呕出物可为鲜红色血液,也可能是暗红色或咖啡渣样物质,这取决于血液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停留时间短则为鲜红色,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后会变成暗红色或咖啡渣样。
2. 黑便: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作用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颜色变黑,质地通常较软且发亮,类似柏油样,所以也称为柏油样便。一般只要出血量达到50-100毫升,就可能出现黑便。
3. 腹痛:胃粘膜出血时,胃内的血液会刺激胃壁神经,引发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而有些则相对轻微。
4. 头晕乏力:大量胃粘膜出血会导致人体失血过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症状。同时,身体因失血而能量供应不足,会感到明显的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5. 发热:胃粘膜出血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症状,体温一般不超过38.5℃。这主要是由于出血后机体对血液的吸收产生的吸收热,通常在出血后的24小时内出现,可持续3-5天。
出现胃粘膜出血症状后,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日常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以利于胃粘膜的修复和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