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肝功能损害、蛋白尿、间质性肺炎等。
1. 皮疹:常表现为痤疮样皮疹,多发生于头面部、颈部及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初期可能为散在的小红丘疹,随着病情进展可融合成片,严重时可出现脓疱,影响患者外观及生活质量。
2.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能每天排便次数稍有增加,呈稀便;重者可出现水样便,每天可达10余次甚至更多,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 肝功能损害:可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严重时胆红素也会升高,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
4. 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蛋白尿加重,可能出现水肿,先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严重影响患者身体状态。
5. 间质性肺炎:较为罕见但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肺部间质改变,严重影响呼吸功能。
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较为常见,患者在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等,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处理。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确保治疗安全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