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刺的副作用包括局部疼痛、出血、感染、损伤周围组织、麻醉不良反应等。
1. 局部疼痛:骨穿刺过程中会对穿刺部位造成一定创伤,术后穿刺点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在穿刺后的几天内较为明显,之后会逐渐减轻。
2. 出血:穿刺时会刺破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骨髓腔中的血管,可能导致局部出血,形成皮下血肿。多数情况下,通过适当压迫止血等处理后,出血可得到控制。
3. 感染:尽管骨穿刺是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但仍有发生感染的风险。一旦感染,穿刺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骨髓功能。
4. 损伤周围组织:在穿刺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有可能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5. 麻醉不良反应:骨穿刺通常会进行局部麻醉,部分人可能对麻醉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如过敏、头晕、恶心等,但此类情况发生率较低。
做完骨穿刺后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短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多休息。若穿刺部位出现异常疼痛、红肿、渗液或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后续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