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可能存在穿刺部位感染、过敏反应、低钙血症、血细胞减少、循环系统负担加重等危害。
1. 穿刺部位感染:在进行单采血小板时,需要通过穿刺将采集设备与人体相连。若操作过程中无菌措施不到位,或者穿刺后护理不当,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穿刺部位,引发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感染症状,严重时可能扩散至全身,影响身体健康。
2. 过敏反应:单采血小板过程中,输入的抗凝剂或采集设备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成为过敏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症状表现多样,如皮肤瘙痒、红斑、皮疹,严重的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3. 低钙血症:采集过程中使用的抗凝剂会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导致血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当钙离子浓度过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可能出现口唇麻木、手足抽搐等症状,影响身体正常功能。
4. 血细胞减少:单采血小板操作可能会误采集部分其他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等,导致血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减少可能引起贫血、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使身体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出现乏力、头晕、易感染等症状。
5. 循环系统负担加重:单采血小板过程中,血液需要在体外循环一段时间,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本身心脏功能不佳的人群,可能导致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进行单采血小板后,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和外力碰撞。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若出现异常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