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其原因多样且会带来不同程度危害。
一、血小板低的原因:
1. 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使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产生足够血小板;某些药物如化疗药、氯霉素等,也会抑制骨髓造血,影响血小板生成;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侵犯骨髓,干扰造血微环境,阻碍血小板生成。
2. 破坏过多:免疫因素是常见原因,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被免疫系统错误识别并破坏;感染、药物等也可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另外,脾功能亢进时,脾脏会过度吞噬血小板,造成血小板数量降低。
3. 消耗增加:在一些血栓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血小板会大量消耗用于凝血过程,导致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
2.血小板低的危害:
1. 皮肤和黏膜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轻微碰撞或自发性出现这些症状,影响外观且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2. 内脏出血: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可见血尿;颅内出血则是最严重的情况,可危及生命。
3. 影响伤口愈合:血小板在止血和伤口愈合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低时,受伤后止血时间延长,伤口不易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血小板低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都有不良影响。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受伤,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监测血小板数量。若发现血小板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