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与心肌缺血在病因、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
1. 病因:心衰主要是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受损,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长期发展引发;心肌缺血主要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血液灌注不足,常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症状:心衰症状以呼吸困难、乏力、水肿为主,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促,随病情进展,休息时也会有呼吸困难,还会有下肢、腹部等部位水肿;心肌缺血症状主要是发作性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
3. 诊断方法:心衰诊断依靠症状、体征,结合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脑钠肽BNP或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辅助诊断;心肌缺血诊断主要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改变、T 波异常,心脏负荷试验诱发心肌缺血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4. 治疗方法:心衰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强心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改善心脏重构;心肌缺血治疗主要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严重时可能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控制盐和脂肪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定期体检,监测心脏相关指标。若患病,务必严格遵医嘱服药、治疗,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出现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