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
1. 发病原因:反应性关节炎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后,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是常见诱因;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
2. 临床表现:反应性关节炎起病急,常累及下肢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还可能出现皮肤黏膜损害;强直性脊柱炎多缓慢起病,早期常表现为下腰部疼痛、僵硬,随病情进展可累及脊柱全段,导致脊柱畸形。
3. 影像学特征:反应性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后期可有关节间隙增宽等;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面模糊,骨质侵蚀,随病情发展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4. 实验室检查:反应性关节炎患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增快;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多为阳性,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
5. 治疗方式:反应性关节炎以控制感染、缓解关节症状为主,常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延缓病情进展,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等,严重脊柱畸形者可能需手术治疗。
日常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关节过度负重。保持正确的姿势,睡眠时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如游泳、瑜伽等,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定期复查,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