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等。
1.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患者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其他人。隐性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同样具有传染性,在疾病传播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疫源地可作为病毒的储存宿主,维持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当蚊虫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再叮咬其他人时将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也有经母婴传播、输血传播等罕见途径的报道。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清楚。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对基孔肯雅病毒均无天然抵抗力。
4. 流行特征: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与蚊虫繁殖活动高峰相关。疫情常呈暴发或流行状态,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流动增加等因素影响,其流行范围有扩大趋势。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蚊灭蚊,如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喷洒杀虫剂等。前往流行地区旅行时,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物、涂抹防蚊用品。若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