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正常心跳范围是 60~100 次/分钟。不过,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状态下,心跳正常范围会有所差异。比如儿童的心跳通常比成年人要快一些,新生儿的正常心跳范围在 120~140 次/分钟 ,随着年龄增长,心跳会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
心跳的正常范围设定是基于人体的生理需求。心脏就像一个动力泵,通过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以满足其代谢和功能需求。心跳过慢,可能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血液灌注,导致各器官功能受影响;心跳过快,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下去可能引发心脏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多种因素会影响心跳。运动时,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心脏会加快跳动以满足需求,此时心跳可能超过 100 次/分钟,甚至可达 180 次/分钟以上。情绪激动、紧张、焦虑时,体内分泌的肾上腺素等激素会使心跳加速。而睡眠状态下,身体处于放松和恢复阶段,心跳会相对缓慢,可能低于 60 次/分钟。
保持正常的心跳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跳更稳定。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若发现心跳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