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和肺心病存在密切关联,涉及发病机制、病情进展、症状表现、诊断方式、治疗手段等。
1. 发病机制: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气道慢性炎症、气流受限等,导致肺部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长期病变使肺动脉压力升高,心脏负担加重,逐渐引发肺心病,即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部疾病引起的心脏病。
2. 病情进展:慢阻肺病情持续发展,肺功能不断下降,肺动脉高压越发严重,右心为克服阻力长期超负荷工作,心肌肥厚、扩大,最终引发肺心病,从慢阻肺发展到肺心病往往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
3. 症状表现:慢阻肺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肺心病在此基础上,还会出现右心衰竭症状,如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肝大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健康。
4. 诊断方式:慢阻肺依靠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诊断;肺心病诊断除考虑肺部基础疾病,还需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
5. 治疗手段:慢阻肺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改善肺功能、缓解症状;肺心病治疗在慢阻肺治疗基础上,还需针对心脏问题,如控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适度进行呼吸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增强呼吸肌力量。同时,要严格遵循医生治疗方案,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