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脚趾肿可能是鞋子不合脚、外伤、蚊虫叮咬、甲沟炎、感染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更换合适鞋子、处理伤口、涂抹药物、消炎治疗等。
1. 鞋子不合脚:若小儿所穿鞋子过小、过紧,长时间挤压脚趾,会阻碍血液循环,导致脚趾肿。应及时为小儿更换尺码合适、宽松舒适的鞋子,让脚趾能自由舒展,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肿胀通常会自行消退。
2. 外伤:小儿活泼好动,玩耍时可能不小心碰撞、挤压到脚趾,引起局部组织损伤、肿胀。受伤后24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脚趾上,每次15 - 20分钟,每天3 - 4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24小时后改为热敷,用温热毛巾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若有伤口,需用碘伏消毒,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 蚊虫叮咬:夏季蚊虫较多,小儿脚趾被叮咬后,蚊虫释放的毒素会引起局部过敏反应,导致肿胀。可遵医嘱涂抹炉甘石洗剂,能起到止痒、收敛的作用;也可涂抹丹皮酚软膏,有消炎、止痒功效;还可使用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减轻过敏症状。避免小儿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4. 甲沟炎:多因修剪指甲不当、局部刺伤等,导致甲沟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细菌感染,引起脚趾肿。初期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每天3次,涂于患处;也可使用夫西地酸乳膏,均匀涂抹在红肿部位;还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按说明书根据小儿体重调整剂量,以控制感染。若形成脓肿,需及时就医切开引流。
5. 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脚趾,也会造成肿胀。细菌感染可遵医嘱口服头孢克肟颗粒,按小儿体重计算用量;外用红霉素软膏,涂抹在感染部位;严重时可能需静脉输注抗生素。真菌感染可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等抗真菌药物,每天涂抹1 - 2次,坚持使用至症状消失后再巩固一段时间。
日常要注意保持小儿脚部清洁卫生,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外伤。若脚趾肿胀长时间不缓解或伴有发热、疼痛加剧等异常,应及时就医。